
学院简介
学院概况
taptapvip升级地理科学学院前身为1923年始创的中州大学地学系,首任系主任是著名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景兰教授。经过长期积淀和发展,地理学科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在教育部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均为“B+”学科,在2024年河南省28个冲峰学科中排名第4。2009年4月,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莅临视察。党建工作成效显著,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等荣誉。2024年12月20-21日,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党建促进学科高质量建设成为特色。
平台支撑
学院拥有空间基准全国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环境与规划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平台6个,拥有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12个。此外,学院还与多方合作共建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实验室”“国家乡村振兴(兰考)研究院”等平台,挂靠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等重要学术机构。空间基准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教科研平台。
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方面,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下设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生态地理学、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6个二级学科方向;设有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测绘工程5个本科专业,地理信息科学(空间智能)、测绘工程(遥感智能)2个特色方向专业,地理科学(林伯襄计划)景兰工程实验班。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队伍雄厚,教职工192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59人、博导70人,高级职称占比57%,博士学位教职工超95%,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称号教师占比14%,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学院以创建具有中原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地理学科为己任,聚焦前沿交叉和重大战略实践,强化理工结合、科教融合、校地联合,发挥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创新引领等功能,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动力。
社会服务
学院以服务经济社会生态建设、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精准扶贫、大数据试验区、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实验区等重大战略需求,为政府决策咨询、政策制定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深化产学研融合,先后完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城镇体系、土地利用、旅游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委托课题500多项;培养了在职研究生三千多人、培训各类人才万余名;面向社会开放东英自然博物馆、虚拟现实实验室和天文观测站等。
国际交流
学院加强交流合作,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与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爱尔兰戈尔韦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德国综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日本熊本县立大学等海外高校与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课程建设、科研合作等多层次多类别的国际合作。建立有中国-澳大利亚地理信息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中国-哈萨克斯坦“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联合研究中心、河南省数字地理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世界大河流域生态保护信息化研究欧亚科学院院士Milan工作室、河南省沿黄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研究引智基地等多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与实验室。学院积极支持教师和研究生开展海内外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和研究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院主办的重要国际会议有“黄河流域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2021)、“遥感、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2023,2024,2025)、“合作减贫与乡村发展研讨会”(2024)等。
文化传承创新
学院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影响力。以黄河文明为文化特色、黄河流域为地域特色,实现对黄河文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协同拓展科研创新平台,先后成立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理学黄河分会等机构,打造“黄河学”高层论坛、“球”生之路—4.22地球日等系列活动,为沿黄地区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